2016年春季学期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
年 级 |
课程名称 |
13级 |
休闲与文化旅游、中国女性史、世界史研究专题、中国史研究专题 |
14级 |
晋学研究专题、版本目录学、中国社会史、西方古典文明史、俄罗斯史、明清史、中华民国史、文化大革命史专题、中国现代化史 |
15级 |
中国政治制度史、山西史、中国思想史、西方文化史、法国史、中国民族史、魏晋南北朝史、日本史、古文字学、德国史 |
2016年春季学期世界史专业选修课程
年 级 |
课程名称 |
13级 |
中国女性史、世界史研究专题、欧美外交史、山西文化旅游、 中国科技文化史 |
14级 |
历史文献学、中国民族史、西方古典文明史、中外关系史、 世界经济史 |
15级 |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华民国史、美国史、欧洲一体化与欧盟史、 法国史、俄国史 |
(一)历史学专业
1.《休闲与文化旅游课程》主讲教师:胡炜霞博士、教授
旅游从来就是一种穿越,相比于“历史纵向”的虚拟穿越而言,这是一种真实的穿越。从我们熟悉的日常固定空间进入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陌生异地空间,我们的感官和心灵会受到真实的大自然的洗礼和美的熏陶。我们将会品尝到一个多姿多彩而又回味无穷的世界,它为我们从多维角度认识自己和人生打开了令人称奇的窗户。认识自然和世界可以有三条途径,一是自己的亲身阅历,二是纵向时间,即历史的角度,三是空间跨越的视角。同学们熟悉的是“亲自经历”和“历史学”的角度,而《休闲与文化旅游》这门课程就是为同学们提供了第三条理解客观世界和美妙大自然的渠道。在这里,你能够看到山岳景观、江河湖海的壮观和宁静,也能够欣赏到历史、文化遗产被利用为旅游资源时的神奇魅力和变幻魔力,更能够明白在自由的、毫无功利性的休闲、旅游活动方式中,我们感受到了至纯至善至高的美——这种对人类来说是那么珍贵,又是我们永恒追求着的事物。同时,在发展方面,如果同学们把自己的历史专业与旅游交叉,就会催化出更富有活力的研究领域和探索方向。
2.《中国女性史》主讲教师:张爱青硕士、讲师
女性史是从人类史中分离出来的一门独立学科,也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女性史只是以女性为切入点,以社会性别分析法为武器,探讨的是一个个社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基本上按专题讲授。其内容包括:绪论
社会性别理论;
反对家庭暴力;
女性就业以及面临的问题与出路;
女性美的标准及其反思
中国嫁妆的变迁;
缠足与反缠足;
女性的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
3.《世界史研究专题》主讲教师:张超博士
课程分两大专题
专题一中东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学习中东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了解其现代化的特点,深入了解各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第1讲 近代中东的经济结构、政治特征
第2讲 现代中东民族独立国家的群体出现
第3讲 现代中东独立国家的改革浪潮
第4讲 当代中东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
第5讲 当代中东的现代化浪潮
第6讲 大国政治与中东战争及和平交往
第7讲 当代文明交往长河中的伊斯兰潮
专题二冷战史专题
讲述冷战的酝酿与爆发;冷战的第一次高潮;解冻与对话;冷战的第二次高潮;缓和背后的争夺;冷战的第三次高潮;从冷战到缓和,冷战结束等内容。
第8讲 冷战背景和开幕
第9讲 冷战发展阶段
第10讲 冷战结束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4.《中国史专题:中国古代石刻史料概论》主讲教师:王玉来博士后
凡刻写、雕镌有文字、图案或者宗教造像等,赋予其文化信息的石质载体,都可称之为石刻,或者碑刻。而这些石质所承载的一定语言内容的侧重史学方面的信息资料,我们称之为石刻史料。本课程为《中国古代石刻史料概论》,是对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遗留至今的,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中国历史的各种石刻史料进行概括性介绍和论述。
本课程依次分为三部分讲授,首先是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石刻史料的分类和地域分布。其次介绍石刻拓本知识,既包括拓本、影印本,也兼及拓本的裝潢体式和基本鉴别知识。最后,着重介绍石刻史料的史学价值。
在史学价值介绍这一部分,首先,本课程根据近年古代石刻的出土状况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侧重讲授新出土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墓志史料对这一时期相关史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即石刻史料在王国维所提出的“二重考据法”运用中的独特地位。其次,将根据历史时期和近年石刻史料的出土和刊布情况,对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出土石刻的分布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从出土石刻的自身历史来回顾百余年来新史学传统下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相应历史时期的研究历程和成果。第三部分为实践教学,即通过对若干种具体石刻史料的情况介绍、文字识读和内容分析,来和同学们一起体验石刻史料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独特价值。
在课程进行中,我们会结合山西石刻资源丰富独特的这一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山西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石刻的图片、拓片资料,增强同学对本课程的体认。
5.《晋学研究专题:晋国史》主讲教师:谢耀亭 博士、副教授
本课程讲授晋国历史,山西简称“晋”,便缘于曾经的晋国。晋国作为西周主要分封的诸侯国,近些年的考古及出土文献表明,西周时期的晋国发展势头强劲,是拱卫周王室的重要力量。一部春秋史,更是晋国与楚国争霸的历史,而主导整个春秋霸业的,是晋国。晋国的历史遗存及相关传说,在今天的山西许多地方随处可见,本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
晋国历史文化是山西文化的根脉,奠定了整个山西文化的特质和精神。晋文化的形成铸造了山西文化的灵魂;晋文化的特点,影响了后世山西文化的发展与走向。晋文化,不仅是探索山西文化的内核与关键所在,也是思考中华文明主要构成因素的重点之一。
课程讲授内容,以晋国历史发展为主线,从西周晋国的建立,到春秋晋国的勃兴、称霸,再到春秋末战国初三家分晋,晋国结束为止,全面了解晋国历史。以晋国考古、晋国宗族与政治、晋国都城与疆域、晋国的农工商业及交通、晋国与诸侯国及戎狄关系为专题,深入探索晋国历史发展的内部因素。
6.《版本目录学》主讲教师:夏文华 博士、副教授
《版本目录学》?这是一门什么课?看上去应该很古老吧?学它有什么用呢?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版本”、“目录”,因为熟悉,反而陌生。诚然,这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问,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是治学的门径之学。它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学术的发展而变化。为使这门“陌生”的课程显得“亲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属性来了解它。
(一)学术性。“版本目录学”是我们课程设置中为数不多的名称中包含“学”字的课程(与众多“史”相区别),充分体现了它的学术性,它既是治学的门径,其自身也是一门学问。一门学科、一种学术的发展与演变,与版本目录学相为表里,学习版本目录学是掌握学科史、学术史的必由之路。
(二)实用性。历史的文献靠版本而流传下来,如果没有历代不同的“版本”,我们的历史将无从记载,无从研究;如果没有目录学,我们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也会是杂乱无章,无从把握。正因为版本目录学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文献变得有序、条理、清晰,有利于我们从经、史、子、集的不同部类按图所骥,择取所需。
(三)文化性。就版本、目录而言,不同版本、目录的产生,其背后具有特定的文化意味。比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编定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赵城金藏》何以成为国宝,它的发现与保存经历了什么样的曲折?版本学还涉及传统工艺与技术,雕版印刷是什么样的流程,活字是怎样做的,多色套印、饾版拱花是什么?什么是“平水本”、“聚珍本”、“和刻本”、“大花脸本”?古代刻工是如何计算工资的?古人的经济生活是怎样的?我们今天出版著作为何叫“付梓”,如此种种,都是文化性的表现。
(四)欣赏性。不同的版本具有不同的特性,在艺术风格上也各具形态,流传下来的历代善本,既是文献的载体,本身也是重要的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我们可以通过版本实物(或图片)欣赏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版本的独特魅力。通过版本实物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唐写经的“超凡脱俗、引人入定”,宋刻本的“字大悦目,行格疏朗”,元刻本的“柔软活泼、隽逸秀丽”,明刻本的“方板整齐、瘦削流丽”,也可以欣赏佛经中“说法图”的庄严富丽,还可以欣赏“四美图”的雍容华贵……
在学习过程中,会让同学们阅读一点雕版印刷的古籍,进行一点点断句、标点的练习,通过阅读古文献,了解文字背后的历史、制度、文化等常识。每当此时,会有同学在空间里感叹:“老师让我读古文,压力好大!”可是,当课程结束时,也有同学会问:“老师,这个课什么时候再开呢?我想再去听一听,充充电。”这就是同学们学习《版本目录学》的感受,有付出、才有收获。
选与不选,学与不学,《版本目录学》都在那里,不多一分,不少一分,静静地看着大家成长。
7.《中国社会史》主讲教师:张爱青 硕士、讲师
社会史已成为中国史苑中的奇葩。它是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灰姑娘到皇后;它是一门边缘性学科,与许多学科在生活方面有交叉;它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关注下层群体的生活。
讲授内容:
绪论
近代中国人口性比例的失调及其后果
中国婚姻制度及观念的变迁
中国婚姻礼俗的变迁
中国家庭结构与民国时期家庭关系的变化
中国宗族的演变与社会生活
中国绅士阶层及其消亡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
自然灾害的相关理论与灾害救治
8.《俄罗斯史》主讲教师:樊百玉博士
当中国盛唐时期的历史即将结束时,俄国历史作为一部国家的历史才刚刚开始,而且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共享同一开端,即基辅罗斯,我们的课堂就从追溯基辅罗斯的起源开始。我们要了解基辅罗斯之前在东部斯拉夫人生活的欧亚草原上所发生的民族变迁,要知道在色雷斯语族的金麦里人、伊朗语族的斯基泰人和萨尔玛特人、哥特人以及匈奴人之后,斯拉夫人才开始了自己发展壮大的过程,这些内容构成了俄罗斯历史的开端。
相比较漫长的中国历史,俄罗斯的历史仅仅1100多年,在1917年十月革命以前,它也只历经两个朝代即留里克王朝和罗曼诺夫王朝。课堂上我们会仔细梳理这些王朝演变的过程,我们会讲述除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外其他众多沙皇的故事,并对俄国历史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回答:
1、俄罗斯何以由一个欧亚内陆国家发展成为了今天横跨欧亚大陆的版图最大的国家?
2、蒙古鞑靼人240年的统治对俄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为什么俄国版图的亚洲部分远多于其在欧洲的部分,我们却称它为一个西方国家,其西方化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是什么?
4、俄国农奴制历经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如何产生、发展并走向终结的?
5、苏联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的基本发展历程是什么?
6、如何认识俄国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和俄国人的民族特点?
今天的俄国依然是我国最大的邻邦,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了解这个国家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方式,了解这个国家在亚洲的扩张历程,了解这个国家20世纪与中国的关系,是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也是我们开设这门课的意义所在。
9.《明清史》主讲教师:张祥明 博士后、副教授
明清史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王朝,不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表现出新的特点,因而,学习和感知明清史对历史专业的员工很有必要。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揭示明清史的特点为重心,以明史为主。
教学方法:史料是历史论著、历史小说和历史剧本写作的原料,不管我们使用的历史教科书,还是我们平时阅读的历史论文、历史小说、观看的历史剧,其作者构思、创作和成文的依据都是史料,因此,只有当我们能够读懂史料和对史料有充分把握之时,我们才能鉴别历史论著水平的高低、历史剧的真伪和历史小说的可信度,我们才能不被各色各类名人的言论所迷惑,我们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明白。有鉴于此,本课程教学方法以研读史料为主。通过研读明代最原始的史料,让员工感知明代历史的真实状况。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仅使员工对明清史(特别是明史)的特点形成宏观认识,而且还要使员工对明代历史文献内经常出现的术语的含义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使员工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读懂明代的文献。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将使员工从史学的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成为可能,换言之,当员工读懂明代的历史文献之后,如果他们有创造的欲望和激情,他们就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明朝历史素材,去从事研究写出高质量的论著,去从事艺术创作写出家喻户晓的剧本、脍炙人口的杂文或小说,只有这样,历史专业的员工才能为繁荣我国的学术研究或文化艺术事业做出贡献,历史专业的学术和社会价值才能被社会认可。
“随随便便不可以成功。”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意志顽强是决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要想取得一流的成就,从事教学、科研或艺术创作的人必须持之以恒的努力。因此,我希望选课的员工发奋读书,努力,努力,再努力。只要努力,只要进取,锲而不舍,你们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你们的人生才能辉煌。
10.《西方古典文明史》主讲教师:王俊娜博士
本课程主要介绍公元7世纪之前地中海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课程将从文明的起源、中东地区文字与城市的出现谈起;进入西方文明之摇篮的希腊、罗马时期后,着重探讨其哲学思想、政治组织及美学造诣;继而介绍基督教及伊斯兰教的出现及早期发展、以及日耳曼各民族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建立的王国,探析如何在现实物质条件、帝国理念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渐转变为今日西欧各国的雏形。
11.《中华民国史》主讲教师:上官定一博士
中华民国,从1912年建立到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只有短暂的38年历史。它如同历史上的秦、隋王朝一样,开疆拓土、建朝改制,存在虽短,意义重大。不同的是,这次“建朝改制”具有欧美式的坐标与现代化的成分,带有时代性与世界性的辛亥革命使得中华民国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这一时期的中华民国经历了改良与革命的较量、民主共和体制的建立与变异、政党政治与军阀政治的斗争、国共在现代化道路实践上的合作与分歧、日本的入侵与现代化道路的中断、民族独立下的抗日战争、国共各自在现代化道路的不同结局等几个阶段。民国时期,面临着沉重的救亡图存与国家重建双重任务,中西冲突愈演愈烈,民族危亡也愈发沉重,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扩张,使得中华民国进程困境重重。
这一时期的民国历史有着鲜明的特点:1、革命与战争始终成为主流;2、为传统以来最为开放的时代,前所未有的国际融入;3、政治上的相对开放与文化上的精彩纷呈;4、多层面的社会变迁;5、经济上的二元对立及农村危机出现;6、丰富的人物事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活动;7、现代化展开的时序失序与多重价值观的混合。总之,这一剧变时期风云变幻、冲突激荡,使民国史面相丰富而又复杂。
近年来媒体对历史题材的媒介关注度增加,随着不断出现的“明清热”,“民国热”也开始大行其道,如何全面理解这种大众化、社会化的民国历史,从而避免人云亦云、不知所云,这就需要我们读更多的书,从而“一望众山小”。所以,本课程除了一般的讲述民国历史之外,更主要的是为大家梳理和规整读书的脉络和思路,从而为思考和争鸣奠定内容和基础。
循中华民国历史的特征与同学们的需求,本课程为您整体系统讲解民国历史,局部进行深入探讨,方式上以讲解为主,多媒体视频辅助,尽量将文本的讲解与实物(包括视频呈现的实景)结合,努力再现民国丰富与复杂的面貌。各位来吧,让我们一起走近民国!
12.《文化大革命史专题研究》主讲教师:光梅红博士、副教授
《文化大革命史专题研究》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它是以“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对象,主要讲述“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动的过程,深刻认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周恩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大力整顿与发展经济的努力与斗争;右派分子、红卫兵、知青、铁姑娘等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行为和命运,且透过人物的命运来揭示特定历史阶段的教育与政治运动间的关系;通过透析“武汉事件”,探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文艺样板戏的欣赏,了解意识形态对当时社会乃至普通民众的影响。
本课程采用教师讲解与员工阅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员工站在“冷战”格局下思考“文革”社会现象,鼓励员工通过阅读或田野采访(主要是利用节假日对亲朋好友的采访)了解“文化大革命”这一宏大历史对“小人物”命运的影响。同时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会适当请1-2名老教师走进课堂,请他们讲述当年大学的师生生活,以真人真事还原当年的历史。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使员工对“文化大革命”史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使员工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
本课程成绩以平时成绩和期末作业构成。
13.《中国现代化史》主讲教师:上官定一 博士
《中国现代化史》主要讲述中国近代以来由传统向现代不断转型与变迁的过程,实际上是用不同于传统史学的另外一种方法和视角来解读近代以来的历史。共分两个时期:(1)1840-1949,现代化多模式不平衡非整合的阶段;(2)1949-2050年,现代化有计划逐步走向全面协调发展时期。
近代以来的现代化特征:一方面为以“落后者”者姿态被世界现代化潮流裹挟,这对中国现代化早期的展开造成了复杂的外部影响,使得现代化的展开时序及内容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以1949年中共成为执政党为界又分为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这也是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另一个特征。
本课程以现代化为指向与核心,从政冶、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学术、军事、习俗诸方面重新观察并讲述1840年至今这段历史,全方位地描述中国社会这一时期的宏观全景和内在脉络。
本课程属于跨学科的的一门课程,其内容要涉足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哲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此外本课程与各学科理论前沿紧密相关:现代化研究成为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大课题。
主要目的是希望历史系的本科生在专业作专精探讨的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开阔学术视野,主要用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有关世界现代化历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从而有助于敏锐把握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理解相结合、史论结合、课堂学习与自学讨论相结合、听讲义与读参考资料相结合等。本课程以讲授、师生讨论与员工自学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并在讲授过程中辅以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14.《中国政治制度史》主讲教师:侯慧明 博士、教授
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一门历史专业选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员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特点提高员工解读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能力。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员工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对中国政治制度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楚的了解,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较清醒的认识,引导员工思考传统政治制度与中国的政体改革的关系。
第一章 王权和皇权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霸主的权力体现形式;王权的形成和发展及体现形式;皇帝制度的特点;皇位继
承人的选用标准和条件;皇权的行使方式.宗室制度;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掌握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皇帝名位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宦官专权的政治局面。
第二章 中央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晚清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变革掌握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
第三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历代地方行政区的变迁;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及级别变化;掌握历代疆域变迁;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第四章 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中央司法行政制度的各种形态;地方司法行政制度;清末修律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诉讼师与辩护制度;掌握古代法规的概况;中国古代司法行政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发展过程及特点;审判制度。
第五章监察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古代谏诤的作用及其特点;明清六科给事中在监察组织中的作用;隋唐御史台的台殿察三院的分工与合作;古代监察行政体制的特点;掌握古代监督弹劾的主要功能及其特点。
第六章军事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社会发展和战争规模与军事编制和兵种配置的关系;古代国家的军事指挥制度的特点;军事刑罚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的特殊性;掌握古代兵役制度的主要形式、古代国家的军事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第七章中华民国政治制度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国民党一党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必然性;孙中山的“以党治国”与蒋介石的“以党治国”的区别;掌握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发展阶段;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形式比较分析。
15.《山西史》主讲教师:仝建平博士、教授
本课程为历史专业选修课程。主要通过讲授、讨论及考察等方式,介绍山西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文化区域、历史发展脉络及山西历史文化名人、山西地方志、山西古代建筑、山西民间社会等,重点展现山西在古代中国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内容,包括三皇五帝时代传说及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陶寺考古与“中国”、夏商方国、晋国与三晋、十六国与北朝的民族融合、大唐的河东、三代一国在山西、宋辽对峙下的河东、金元繁荣发达的河东三路、明清的九边与晋商等。条件允许时,组织员工在临汾市内参观铁佛寺、平阳年画博物馆、临汾市博物馆。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山西古代历史的丰富内容及闪亮方面,增强热爱山西、建设山西、宣传山西的美好愿景。
第一讲:表里山河(2学时)
第二讲:山西的历史地位(2学时)
第三讲:山西的文化区域(4学时)
第四讲:山西历史发展脉络(10学时)
第五讲:山西历史研读书目举要(2学时)
第六讲:山西历史文化名人(4学时)
第七讲:山西地方志介绍(2学时)
第八讲:山西古代建筑(2学时)
第九讲:山西民间社会(2学时)
16.《中国思想史》主讲教师:林宏跃副教授
中国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中国社会意识发展史,作为精神层面历史,它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构成,也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所在。因而,学习和研究中国思想史,可以使你对中国历史的认知更加厚重和深刻,可以使你的思维更加科学与理性。本课程将在32个课时内跨越从原始时期到近代之前的中国思想史的历程,这虽然在讲习时间上显得局促,但我们可以在疏理思想史源头、掌握思想轴心的基础上,培养个性的思想兴趣;我们可以选学重点,而不面面俱到。这里有中国文化的根基,有你感兴趣的易经八卦、阴阳五行,有你向往的诸子百家、思想原典,有你心动的魏晋风度、佛道学说,有你修养自身的宋明理学。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现代化,我们更需要伟大的思想!来吧选中国思想史,你成为思想家的梦想将从这里起航!
17.《西方文化史》主讲教师:徐跃勤博士、副教授
一、《西方文化史》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西方文化发生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通过学习使员工对西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需要。通过教学,应使员工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掌握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的发生、发展成就及特点。
二、《西方文化史》教学要求、方法、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导学、专题讲座与员工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系统讲授与重点、难点相结合,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员工掌握西方文化的基本知识与规律。
《西方文化史》课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和讲述,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教学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及时介绍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和新成果,活跃员工思想、开阔思路。
课堂讲授主要讲授文化史发展的脉络,对重大的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价,对某些重大问题进行较深刻的分析,并介绍不同的学术观点。
一、选用教材和课外拓展阅读书目
1、教材
【1】《西方文化史》(第一版),庄锡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
【2】《西方文化史》(第二版),徐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2、课外拓展阅读书目
【1】徐启贤:《世界文明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2】余秋雨:《何谓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09
【3】《罗马人》,巴洛(R.H. Barrow)著,黄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4】《基督教哲学》,尹大贻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5】《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刘中民等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6】《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7】,浙江人民出版社历年连续出版的“世界文化丛书(系列)
18.《法国史》主讲教师:王志超博士、副教授
本课程主要讲述法兰西文明发展史。法国是欧洲大国,也是对人类文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法兰西文明的特长在于文化,无论是流行文化,还是严肃文化。本课程基于文化史的视角,采取厚古薄今的原则,一共16讲,四个内容模块。1-2讲的主题是法兰西文明的起源,从史前文明和高卢、罗马时代讲起;3-6讲的主题是法兰西民族的形成,主要集中于中世纪法兰西诸王朝时期民族认同的逐渐形成;7-11讲的主题是法国大革命,主要集中于思想启蒙和革命发展;12-16讲的主题是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的法国,主要集中于19世纪法国的工业化和宪政发展;讲到一战为止。通过历时性的讲述,结合1-2次课堂讨论,希望本课程可以使同学们能够了解法兰西文明的精要,掌握法国历史的精华。同时,课程也注意介绍国内外最新的员工动态,强调思想的交锋,鼓励员工自主思考得出结论。
19.《魏晋南北朝史》主讲教师:任艳艳博士
魏晋南北朝史是中国古代史专业的传统研究方向之一,近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经国内外几代学者的辛勤开拓,已积累了相当丰厚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学科体系,也是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较有优势的研究方向。
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具特殊性格的时代。政治上,魏晋南北朝大多时段政局分裂,各政权对峙割据,在制度上屡有创新;思想文化上,多样化局面呈现,诗赋灿烂,玄学兴盛,谱牒之学时尚风行;宗教上,道教发展与佛教盛行;民族上,胡人内徙与民族交融,等等。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介于秦汉帝国与盛唐时代之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课程以历史学本科二年级员工为授课对象,主要以政治史为中心,以专题方式描述魏晋南北朝史的基本线索,按时间顺序和内在逻辑介绍政治、制度、学术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全面呈现魏晋南北朝时代发展的特色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目的是让员工在中国古代史课程的基础上,帮助选课的同学深入掌握本方向的专门知识,了解本方向的研究现状,对魏晋南北朝史的基本框架获得更深入的了解,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准备,也为日后考研打基础。同时,藉由本课程的安排,阅读有关魏晋南北朝历史文献及近人论著,提升员工对史料的掌握能力。
课程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作业。员工成绩评定方法以课程小论文或学习心得体会为主要方式,并注重过程考核。
20.《中国民族史》主讲教师:戴羽博士
该选修课以我国古代民族为主讲内容,包括东胡系、肃慎系、匈奴系、突厥系、蒙古系、氐羌系、藏系、苗瑶系等民族。本课程讲授内容包括种族起源、名称沿革、支派流变、民族融合以及民族学理论。
本课程总计十六讲,前八讲为分论,讲授我国古代各支系民族概况;后八讲为概论,以民族学角度讲授民族经济、政治、婚姻、文字、信仰等。1.匈奴(秦以前匈奴、两汉三国时期匈奴、五胡乱华之匈奴、稽胡、悦般国)2.东胡(先秦东胡、乌桓、鲜卑、柔然、奚、契丹)3.肃慎(上古肃慎、挹娄、靺鞨、女真)4.突厥(丁零高车、铁勒、东西突厥、回纥、沙陀突厥)5.氐羌(氐、羌、党项)6.藏系(嚈哒、女国、吐蕃、乌斯藏、西番)7.苗瑶(夜郎、武陵蛮、苗瑶)8.华夏(华夏、东夷、荆吴、百越)9.民族经济10.民族政治11.民族婚姻12.民族文字(一)13.民族文字(二)14民族宗教15民族法律16多元一体民族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员工了解我国古代各民族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早期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及进程,同时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构成。本课程秉承课改理念,部分课程由员工主讲,教师点评,以增加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编演历史剧等活动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21.《日本史》主讲教师:郭小鹏博士
日本史是一门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专业选修课,由于日本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从而使日本史在地区与国别史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教学,使员工掌握日本历史的发展脉络及特征。日本历史可大致分为古代、中世、近代、现代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历史特征,政治制度、经济水平、社会结构、国家战略也在不断演变。主要内容包括古代贵族社会;大化改新与律令制国家的形成;律令制国家的瓦解与武士阶级的兴起;武家社会的繁荣与衰落;明治维新与日本的近代化;对外扩张与日本帝国的灭亡;战后民主化改革与政党政治;日本经济的兴衰。
本课程以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课程作为先行课,同时又与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为进入日本史专业深造的研究生打下专业基础,也为中国史专业的员工提供历史参照。
本课程以时间为序,采用专题研讨的模式,教师讲授与员工互动相结合,着力打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是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再现、课堂辩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理解中日百年的不同源于千年的流变,了解贵族、天皇、武士、将军、幕府等一系列历史概念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通过学习,总结日本现代化的成败得失,为我所用;理性地看待中日关系,正确面对。总之,这门课程读史以致用,欢迎同学们选修!
参考书目:
王新生:《日本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2.《古文字学》 主讲教师:雷鹄宇 博士
一、课程特点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学院本科生选修课,周学时2,共32学时。主讲教师,雷鹄宇。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古代汉字和历史上流传下来各种古文字资料为研习对象的学科,既包括对古代汉字本身的研究,也包括对古代遗留下来的各种实物(如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简册、帛书、石刻、玺印、陶器等)上的古汉字资料的研究,是介于文字学和考古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学重点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讲授中国古文字学的基础知识,让员工了解并掌握包括古文字学的一般常识、概念、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构成、古文字学的学习方法、与古文字有关的历史常识及著名古文字学家、学习古文字学的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二、讲解认识一定数量的、最常见的、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各种类型(甲骨文、金文、陶文、货币文字、兵器刻辞、印玺文字简帛、封泥文字、盟书文字等)的古文字,并让员工了解各种题材古文字的行款及背景知识;
三、指导阅读较有史料价值的古文字资料(甲骨卜辞拓片、青铜器铭文拓片等),使员工理解古文字资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教学内容纲目
一、绪论:古文字学的研习对象及其意义(2课时)
1.中国古文字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学习古文字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3.总结、讨论
二、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沿革(2课时)
1.汉字起源的传说
2.汉字的萌芽、起源
3.汉字的逐步成熟
三、汉字的构形理论(2课时)
1.许慎与《说文解字》
2.“六书”汉字构形理论
3.六书理论的成就与不足
四、 甲骨文(8课时)
1.甲骨文基本知识
2.殷商甲骨文的基本内容
3.殷商甲骨片释读
4.西周甲骨
五、商与西周金文(8课时)
1.青铜器简介
2.金文的年代
3金文的内容
4.商、西周金文句读释读
六、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2课时)
1.概述
2.春秋时期金文选读
3.战国货币文字选读
4.战国玺印文字选读
5.战国兵器刻辞选读
七、春秋战国石刻铭辞与盟书文字(2课时)
1.石刻铭辞
2.盟书
侯马盟书概况与选读
温县盟书概况与选读
八、春秋战国简帛文字——古文字学分类研究之六(6课时)
1.简牍帛书概述
2.简牍帛书的形制
3.发现竹简举要
4.战国竹简文字选读
5.帛书选读
23.《德国史》主讲教师:徐继承博士、副教授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借助社会史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与文化结构四纬度的剖析,引导员工认识、理解并思考德国历史演进的趋势与特点。
二、课程教学要求
重点剖析德国历史发展各阶段在政治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与文化结构方面的不同特点、这些特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先修课程
《世界近现代史》、《欧洲近现代史》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德意志文化的崛起:启蒙运动-狂飚突进-古典主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德国的新经济结构
短暂而璀璨的文化传奇:魏玛文化评述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借鉴国外“Seminar”的教学方式,培养员工的问题意识,尝试团体协作讨论模式。每讲之前要求一个团体推出代表对某一问题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先行论述。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出新话题。课后提供进一步阅读的建议与文献目录。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部落时代的日尔曼人与日尔曼社会(2学时)
1.教学内容
(1)什么是日尔曼人?
(2)日尔曼部落生活的基本特征
(3)在罗马帝国中成长:日尔曼部落联盟与部落王国的形成
(4)德意志人与德意志王国的出现
2.重、难点提示
(1)日尔曼部落生活的基本特征
(2)德意志王国的出现
第二章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德意志人社会演进962-1806(6学时)
1.教学内容
(1) 帝权与教权的博弈:帝国前期的政治结构
(2) 封建时代:帝国前期的经济结构
(3) 等级森严的阶层社会:帝国前期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
(4) 单一的精神世界:基督教与帝国前期的文化生活
(5) 社会史视野中的宗教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6) 分裂的世俗王国:帝国后期的政治结构
(7) 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帝国后期的经济结构
(8) “开放”的等级社会:帝国后期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
(9) 精神世界的多元化:帝国后期的文化结构
2.重、难点提示
(1) 帝权与教权的博弈
(2) 宗教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第三章民族统一运动中的德意志人社会与国家,1806-1871(4学时)
1.教学内容
(1) 拿破仑战争与德意志人社会的新发展
(2) “双重革命”时代(1):1848年革命
(3) “双重革命”时代(2):工业革命
(4) 阶级社会的形成:德意志工人运动的早期发展
(5) 德意志文化的崛起:启蒙运动-狂飚突进-古典主义
2.重、难点提示
(1) 1848年革命
(2) 工业革命
第四章德意志帝国,1871-1918(6学时)
1.教学内容
(1)“俾斯麦时代”:奇里斯马型的政治结构,1871-1890
(2)威廉二世时期的多元政治体制,1890-1918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德国的新经济结构
(4)阶级社会的固定化、流变及交融
(5)德意志帝国时期的文化结构
2.重、难点提示
(1)威廉二世时期的多元政治体制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德国的新经济结构
第五章魏玛共和国,1918-1933(4学时)
1.教学内容
(1) 一场不成功的社会革命?:1918/19年革命再研究
(2) 共和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缺陷
(3) 赔款阴影下的魏玛经济
(4) 危机岁月中的共和国社会
(5)短暂而璀璨的文化传奇:魏玛文化评述
2.重、难点提示
(1)魏玛文化评述
(2)共和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缺陷
第六章纳粹德国,1933-1945(4学时)
1.教学内容
(1)“意志的胜利”?:纳粹运动的目标、策略及其夺权之路
(2)希特勒主义还是多头政治?:纳粹政治体制的再研究
(3)“总体战争经济”:纳粹政权的经济设想与实际效果
(4)在希特勒的德国中:第三帝国的日常生活
(5)纳粹德国时期的畸形文化体制
(6)“另一个德国”:抵抗运动评述
2.重、难点提示
(1)纳粹政治体制的再研究
(2)纳粹德国时期的畸形文化体制
第七章两个德国的不同道路,1945-1990(4学时)
1.教学内容
(1)从战败走向分裂:夹缝中的德意志社会
(2)联邦德国的社会发展
(3)民主德国的社会发展
2.重、难点提示
(1)西德的社会
(2)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
第八章再统一时代的德国社会,1990至今(2学时)
1.教学内容
(1)德国统一的社会背景
(2)1990年以来的社会发展问题
(3)德国社会发展的独特道路及其历史意义
2.重、难点提示
(1)德国社会发展的独特道路及其历史意义
(二)世界史专业选修课
1.《中外关系史》主讲教师:上官定一 博士
中外关系史,顾名思义,是历史上的中国对外包括东西方各国发生关系的历史。
中外关系史的古代部分,其内容主要是阐述从远古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东西方各国政治往来、经济交流以及文化传播等相互影响及其规律的历史。古代中外关系史,需要全面反映古代中国和东西方的关系。但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亚和东南亚地区,不仅仅因为它们是和中国关系十分密切的近邻,更主要的是东西方交往的纽带和桥梁。中亚和东南亚,作为古代东西方陆海交通的重要据点,既是百货集散的中心,又是各种思想文化荟萃之地,在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受到外强侵略而揭开近代史的序幕之前,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是持续不断的,而且其历史画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先秦时期以游牧民族为中介的交往,张骞通西域开创了中国与西方的直接联系,汉唐间丝路贸易和中亚人的大批来华定居,胡人和"胡化"对隋唐社会的影响,宋元海上丝路的开通,明清耶稣会士的东来与中国文化的西传,都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中外关系史的重要篇章。
中外关系史的近现代部分,在员工已具备中国现代史和现代中外关系史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本课程不再重述现代中外关系通史,而是重点讲授二十世纪中外关系的若干重大事件。要求员工阅读原始资料和有代表性的论著,积极进行课堂讨论。
中外关系史既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的交叉学科,又是古代史与近现代史的交叉学科,它是涉及外交史、国际关系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民俗史等各专门史内容的综合学科。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对象是从古到今的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必须要做跨学科、跨时代、跨地域的综合研究。
本课程力求引导员工比较深入地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并有史料基础的现代中外关系史问题,使员工初步具备在这个有特殊难度的领域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
本课程遵循中外关系史发展线索,涉及该领域中主要层面,讲述相关重要史实,分析相关重大问题,以点面结合的方式传授中外关系史课程知识,使员工了解历史上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规律,为以后专业深造打基础。
2.《中国科技文化史》主讲教师:夏文华 博士、副教授
科技,是不是很枯燥?科技,是不是离我们很远?科技,与我们学历史的无关吧?NO!科技其实很有趣,科技与我们的历史演进息息相关,科技文化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科技文化是观察人类社会历史的一扇重要的窗户。
《中国科技文化史》会涉及哪些内容呢,比如古人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天文地理、甚至我们使用的汉字,无不包含着科技文化。
古人的食物有哪些?如何做如何吃?中外交流如何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李白斗酒诗百篇,何以古人酒量如此之大?酿酒的技术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古人穿什么样的衣服?这些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丝绸之路”其名之盛,命之“丝绸”,蚕茧是如何变成丝绸的?
古人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不同时期的房子有什么风格,是怎么建造出来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跟建筑有关系吗?
古人出行是基本靠走吗?要不要坐车,不同用途的车是什么样的?“木牛流马”真的存在过吗?
古人用的生活器物中有科技文化吗?一只明成化的“鸡缸杯”何以能拍卖出2亿多的天价?中国的陶瓷除了文化,在科技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不同的造型,不同的窑口,何以造就瓷器不同的身价?青铜器、金银器、木器、漆器、玉器……这些品种繁多的器物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制作工艺?
古人是如何记时的?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划分的?天象和人事有必然的联系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中有没有气象学的道理。
我们日常使用的“1、2、3、4、5”为什么叫“阿拉伯数字”?东方西方在科学上有什么共同的创见,又有哪些科学的交流。
东方的“炼丹术”与西方的“炼金术”有何异曲同工之妙?对长生、财富的追求是不是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中医是科学还是玄学?“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果然有冥冥的暗示?东晋的道士葛洪和诺贝尔奖穿越千年的连线,说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真的可以结合得很好。
中国近代的大门被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所打开,中国古人使用什么样的兵器,十八般兵器是什么样的,各有什么利弊?何以遥遥领先的火器制造在后世变得落伍?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哲学还是科学?
“历史”是“大历史”,是政治史,也是文化史;是专门史,也是综合史;是国别史,也是全球史。通过科技文化史,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思维,用新的视角和线索把世界联系起来。我们学历史的人,应该是一个“杂家”,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
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讲教师 张明 博士、副教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与政治史的研究方法不同,经济史从经济史的角度研究历史的发展演变规律,是历史研究中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与研究手段。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史最新研究动态的教学,阐明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动的特点与规律,观察经济与社会及其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掌握社会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了解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更好地认识和分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规律性。
二、教学内容
导言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领域
第一章近代中外经济关系;第二章 中国近代农业与手工业;
第三章中国近代族田研究;第四章 中国宗法、地权与社会形态;第五章中国近代商会和行会研究;第六章中国近代中国近代金融业与交通运输业;第七章 国际视野下的江南经济史比较研究;第八章 中国近代经济的变动特点与规律。
四、前沿研究
[1]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华中师范大学2003;
[2]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王国斌,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出版社1998年版,根据康纳尔大学1998版译;
[4][美]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科2001。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科2001;
[5][美]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1900;
[6]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 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7]德·希·帕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8]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美)施坚雅主编,中华书局2000.
[9]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
[10]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1]全汉升:《中国行会制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12]彭南生:《中间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近代手工业(1840-193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3]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
[14]钱杭:《中国宗族制度新探》,中华书局香港1994;
[15]彭南生:《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人民出版社2003.
4.《中国民族史》主讲教师:张九玲 博士
少数民族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离开了中国民族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科学的中国史。中国民族史作为一门历史学科,主要研究我国各民族的源流,研究各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演变及特点,研究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等等。
本课程的内容涵盖以下方面:1.对中国各个少数民族如匈奴、蒙古、满、鲜卑、羌、藏、突厥、女真、契丹等的基本介绍。2.对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的介绍,如介绍契丹建立的辽,党项建立的西夏,女真建立的金,蒙古建立的元等等。3.重点介绍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汉族政权的关系史,如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史,唐朝与突厥、回鹘的关系史,西夏、辽、金与宋朝的关系史等。4.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及相关学术研究动态,如介绍西夏文字文献和研究现状等。
本课程的学习可参考以下书目和论文:吕思勉的《中国民族史》,王钟翰的《中国民族史》,李锡厚、白滨的《辽金西夏史》,李华瑞的《宋夏关系史》等等;相关论文如《党项源流新证》、《辽宋西夏金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研究》、《北宋朝野人士对西夏的看法》、《南宋抗金名将刘锜》、《试论西夏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等等。具体的论著和论文会根据课程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5.《山西文化旅游》主讲教师:耿晓琴硕士
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下的建筑、科学与工艺、生活传统和饮食文化,及其一些旅游的实用信息等。另外本课程选取部分基地为样本,展示建设成果,总结成功经验,研究发展模式,对各类文化企业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发挥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为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6.《欧洲一体化与欧盟史》主讲教师:谢立忱 博士、副教授
由分散走向整体,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人类文明交往的意义,不但表现于交往的内容和形式在新陈代谢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由野蛮状态向文明化上升,而且也体现为历史交往由地域性的民族交往走向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当前蓬勃发展的欧洲一体化就是这种一体化趋势和横向交往的典型代表。自近代以来,欧洲主要是西欧便在诸多方面发挥引领世界潮流的巨大功用,例如民族主义、现代化等等,不一而足。二战结束后,在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和战后西欧国家面临的严峻现实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西欧各国最终找到了由民族主义向地区主义转换的钥匙,欧洲一体化得以顺利启动,从而再次将欧洲推向了世界潮流的前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欧洲一体化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均成为当今世界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尽管近年欧洲一体化先后遭遇欧债危机、英国脱欧等事件的冲击,但并不能据此简单预测欧洲一体化将走到尽头。当然,在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难免会出现曲折、反复,甚至历史倒退现象。不过,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会改变。
为了更好地了解作为人类文明交往一大个案的欧洲一体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基础知识讲解:1、欧洲一体化的历史、文化渊源;2、战后欧洲一体化启动的原因;3、欧洲经济一体化;4、欧洲政治一体化;5、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专题讲解:1、英国与欧洲一体化;2、地缘重心国与欧洲一体化;3、欧洲一体化与东亚一体化;4、欧洲一体化与中东一体化;5、民族主义与欧洲一体化;6、欧元的诞生、发展及影响;7、土耳其入盟问题。
分组讨论:1、欧洲一体化启动的主要原因——内因还是外因?
2、土耳其入盟梦难圆的关键因素——利益还是观念?
集中辩论:欧洲一体化的未来——继续前进还是走向解体?
7.《欧美外交史》主讲教师:江翎硕士、副教授
欧美外交史主要研究近现代欧洲大国与美国的外交关系。近代欧洲列强在国际舞台占据中心位置,世界头号强国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100多年间英国在北美建立了13个殖民地。1776年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脱离英国,取得独立。此后美国日益发展壮大,并在经济和国际政治舞台上逐渐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实力削弱,欧洲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丧失。美国和苏联成为并驾齐驱的两个超级大国,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冷战和较量。本课程主要介绍美国建国后到后冷战时期美国和欧洲大国间的关系,从经济外交、政治外交、文化外交等领域全方位地呈现美国和欧洲大国之间关系的变化,使学习者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国际关系发展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本课程大致设想围绕以下几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美国独立前后的欧美关系
第二部分:19世纪的欧美关系
第三部分:一战前后的欧美关系
第四部分: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对欧经济外交
第五部分:二战时期美英苏之间的关系
第六部分: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
第七部分:冷战时期的美英、美法、美德关系
第八部分:冷战后的美俄关系
第九部分:冷战后美国与欧洲的关系
第十部分: 欧美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8.《美国史》主讲教师:刘长新 博士
本课程是世界史专业课,主要讲述美国建立、发展的历史。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一个超级大国。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它是我们的战略同道,是我们的经贸伙伴,还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作为同道,我们应该熟悉它,作为伙伴,我们应该了解它,作为对手,我们应该研究它。学习美国能有助于我们对美国多一些熟悉、多一些了解。通过教学,使员工对美国从建国到今天的历史有一个清晰性的了解,理解美国发展成为强国的历程,掌握有关美国史的一般知识。本课程拟在讲述美国从殖民地跃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历史进程基础上,着力分析美国崛起之因,揭示“美国是发展道路”的某些特点,从而加深对美国历史和现状的认识。
课程以专题透视为经,以纵向演绎为纬,针对美国历史演进各时期重大发展的内容、特点及成因,进行阐述和分析。课程将在16周时间内,勾画从17到20世纪美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描述美国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和文化秩序的形成与演变,分析美国历史变化的动因、动力和机制,讨论美国与世界的关系。课程讨论的主要专题包括:(1)殖民地时代的美国;(2)美国革命与美国立宪;(3)早期联邦的民主化与改革运动;(4)奴隶制、美国内战与重建;(5)美国工业化的进程及其代价;(6) 19-20世纪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7)罗斯福新政、约翰逊“伟大社会”与美国式福利国家的出现;(8)二战与冷战时期的美国;(9) 1960年代的美国;(10)后冷战时代美国面临的挑战。
本课希望达到三个基本目的:一是帮助员工了解和熟悉美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重大历史转折、主要历史人物和思想流派,为选修更为专业的美国史课程打基础;二是帮助员工认识美国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其与世界历史之间的密切联系;三是启发和鼓励员工探讨分析美国发展过程中经济、思想、体制、社会结构、文化等不同力量所起的作用。
9.《世界经济史》主讲教师:郭小鹏 博士
世界经济史是世界史专业的选修课。经济史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手段。西欧中世纪商业为何兴起?自治城市如何产生?地理大发现带来什么影响?商业革命是怎么回事?工业革命为什么最先发生在英国?美国经济是如何起飞的?两次世界大战有何经济原因,对世界经济又造成什么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何物,瓦解之后又如何发展?要破解这一系列难题,不妨学习一下世界经济史。
本课程讲述了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史。中世纪的很多变化已经为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地理大发现将世界连为一体,并引发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的路径,人类社会由此迈向工业化、现代化。此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但这种发展史参差不齐的,世界至今还不能完全实现“和谐”,各种冲突依然存在。
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对全球史的理解,还可为研究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带来历史的眼光和世界的眼光。虽然是经济史,但决不意味着枯燥无味,课堂讲授会通过小故事和历史案例使枯燥的术语生动化,还会加入师生互动,采用演讲、谈判、辩论的形式寻找商界人士的感觉。此外,这门课程对经济学假设、市场供求关系、边际效益、产业结构、产权理论、制度创新、科学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均有所涉猎,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相当于多修了一门经济学,属于买一赠一,何乐而不为?
参考书目:
萧国亮:《世界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振汉:《步履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
10.《历史文献学》主讲教师:孙宁 博士
王充于《论衡》倡言知古知今,张之洞于《劝学篇》强调知中知外。无论古今中外,欲知大道,史学之研习不可缺。历史文献是历史记录的重要载体之一,而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近代以来,诸位学术大家无不是研读文献、使用文献的高手。所以,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本课注重实践性,是说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强调实践讲求致用的学问。无论整理还是研究历史文献,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如版本、目录、校勘、辨伪、辑佚等都需要长时期的动手实践和经验积累,方能得其门径而取得成就。横渠四句教之“为往圣继绝学”,正是历史文献学使命所在,因此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穿插讲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了解古史今史,皆从文献始。
备注:如果世界史的课程与历史学专业课程重合,除《中国民族史》外请参照历史学专业同名课程。